WFU

網站頁籤

2023年9月27日 星期三

路竹會出隊:高屏部落三日探訪

 



緣起:

  路竹會的出隊向來搶手,臉書上看到路竹會在出隊前,還在徵車隊志工,想必是,三天活動、路途有點遠加上週六要補班。三個不利因素造成的。剛好當上閒人,就舉手報名。

  讀高三的女兒暑假時,就心心念念想去出個隊,即使要請兩天假,想不到,他竟然細數現在的課,幾乎都是自己上網找課看,很少在聽老師上課。就讓他請了兩天假,一起出隊當小幫手。

障礙:

  這次出隊對自己最大的障礙,是開車。過往開車超過2個小時,就會精神不濟,這次,台北開到屏東,約莫要開6小時。去程是凌晨3點開車,可以順順的開;回程是週日下午時間,要是塞車,不知要開多久。還好,老天有保佑,這次幾乎沒塞到車。中途休息,加上隊友,友情贊助蠻牛、保力達B,一路平安順利,精神滿滿。

行程:

  這次是路竹會編號第415次的出隊,總共服務了7個部落,來義、佳興、萬安、瑪家、馬兒、安坡跟萬山

  由於週六補班補課,學生上班族都不會在白天出現。因此,白天來的多是部落的年長者。白天有空時便幫忙物資組,發發物資;晚上比較多孩子來,就會跟孩子們聊聊天、玩些遊戲。

部落孩子的觀察:

  兩個晚上,約莫接觸了十多個孩子。第一個晚上和孩子們玩疊疊樂、劍玉等;第二個晚上,則是看孩子們打籃球。

  兩個晚上有一個共同的感覺,部落裏的孩子,彼此的互動相當的有愛,可以從年紀幼小的,並不懼怕年紀大的看得出來。

  和我一起玩疊疊樂的孩子,前後約有8個,同一個時間有三個國小中年紀的孩子;玩完疊疊樂,他們就用疊疊樂的小木塊,排起了骨牌。三個孩子,除了自己排自己的,也會有2人合作,甚至連在一起後,出現三人合作的狀況。有趣的是,有個約莫2歲的孩子,也穿梭其中湊熱鬧。在一塊約莫3公尺見方的小地方,出現這麼多的孩子,骨牌就容易出現還沒排好,就被小小孩撞倒的狀況。第一次撞倒,孩子們只有「呀」的大叫了一聲,請那個沒有很懂話的孩子,到旁邊一點的地方玩,孩子們又手腳俐落的排起了骨牌。過程中,沒有看到小小孩的害怕;沒有看到大小孩大聲斥責或是打小小孩;之後重新再排骨牌,小小孩雖然也在旁邊,大小孩就自顧自的玩,沒有把小小孩驅離遠一些的動作。讓人覺得,孩子們的"玩"是一種享受生活的過程;因為沒有競爭,甚至沒有"玩"以外的目的;所以,被小小孩給玩垮了,也是玩的一部份。這樣的感覺,真好。

  至於劍玉,是出隊前上網買的,本來是想自己有空時練練,還沒什麼練到,孩子們就搶著玩給我看。不像疊疊樂可以眾樂樂,劍玉只能一個人玩,所以,孩子們怎麼拿到劍玉,怎麼換到下一個人,就看得出是否有明顯長幼尊卑的區別了。觀察的結果,這群孩子裏年紀最大的(應該是中高年級),玩的時間最久;他努力的證明,他可以用他的方法,可以讓球停下來。努力不懈、決不放棄,直到真的被他做了一次成功的動作。在一旁看的我,立刻起身拍手叫好。中間換手了好幾次,只要旁邊的孩子說:「換我換我」,使用中的人,就會在試幾球後,換手給他。

  看了一個晚上,還真的看不出孩子們換手的規則。不過,都是平和換手,沒有動手搶等狀況,只能說,這群孩子表現出很令人尊敬的行為。

領物資的觀察:

  這次的物資發放,包含了衣物、玩偶、球鞋、米、跟一個綜合包,裏面有醬油、鹽、米粉、泡麵等。

  米跟綜合包很受歡迎,因數量有限,每到一個部落很快的就會被領光。物資是中元節拜過的,而部落多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,因此,發放時都會特別提醒,物資是拜過的,不介意才拿。

  不論是義診或是理頭髮服務,多是由當地的村里長,到處去烙人;路竹會也會有廣播車去宣傳。物資發放則是會有口耳相傳,前來領取的活動。這主被動的關係,不言而喻。換位思考來說,區公所請我去做的健檢,我也根本就沒理會;至於普發6千的現金,不只不會忘記,還會問一下家裏大大小小,有沒有去領。飯,終究是要吃的嘛;有天上掉下來的飯,當然是要開心領受呀。

  這讓我思考,為什麼路竹會要花大量的人力物力,來進行義診? 而不是把這些資源,轉換成更多的物資包,發放給部落住民?

偏鄉的文化健康站:

  自己一直都住在城市,這次走了這幾個部落,才深感政府對偏鄉的服務,做得真的很不錯。在服務的空閒時間,稍微逛了兩個部落,才知道部落都有文化健康站,週一到週五提供活動,有點像我們熟悉的日照。只要是55歲以上的原鄉人,都可以參加。排活動、排課程、共食、衛教、體重/血壓量測等等。在安坡甚至每週一上午,固定有中醫的巡迴醫療服務。這邊無法處理的,才送到山下的醫院。

意外的佈施服務:

  出隊的最後一天,在同一個風雨操場,出現了另一個團體,約莫10來個人,搬了很多的物資,拉上布條,拍了拍照,該團體應該就趕往下一個地點。地上堆放的物資量,是我們發放的數倍之多。物資頗重,部落裏的人,陸陸續續騎著摩托車過來,將物資載回家。突然有一種,"這樣的服務,會不會是對雙方都好?"的想法。

施與受:

  為什麼要義診? 既然現在都已經透過文化健康站,提供了包含部份的健康服務,為什麼路竹會要用要多的資源,來提供服務?

  想起前一晚,同出隊的一個大姐說:「部落不見得需要我們的義診服務,而這個義診服務卻讓出隊的我們,得到精神上滿滿的能量。」

  身為父母的,可能更能體會的是,本來以為是孩子需要我們;後來才漸漸了解,其實,父母更需要孩子。
 
  突然覺得已經不單純是施比受更有福了,不禁要思考到底是誰為施? 誰為受? 

不是佈施,是接觸與關懷:

  一旦放下了義診是佈施的活動,才更能理解,集合了這麼多的醫護人員及支援的人力、物力,連我們三餐的食材都是菜商樂捐的。路竹會的義診,以醫護為中心,透過長期跟每個偏鄉的接觸與服務;除了可以了解他們需求的變化,也能在一次次的接觸過程中,逐步的調整。

  嘗想,現代的父母如何表現對孩子們的愛,我認為是「陪伴」。現代人最稀有也最珍貴的資源,是時間。

  那現代的偏鄉服務該怎麼做? 不是給魚式的資源發放,而是透過提供當地需要的服務,因為有接觸,更能深入了解當地的需求。需求,是會隨時間改變的。如同孩子小時候,會黏著媽媽;不管你問他,「你要待家裏,還是要跟媽媽出去?」,還是問他,「你要出去玩,還是跟媽媽在家裏?」答案都是一樣的,「我要跟媽媽」。過了青少年期,相同的問題,還是有一樣的回答,只是答案會變成「我要待家裏」。需求會改變,用心感受,跟著改變才能讓愛與關懷,持續在雙方交流。也許,再過幾年,醫療服務的有效性下降到可以被正規的服務取代,所謂的偏鄉,會變成特色鄉鎮。然後,會有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。

下一篇,來寫一個這次出隊,探訪到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