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網站頁籤

2021年3月27日 星期六

健身三年記+台大校園馬拉松

 



  • 前情提要
    這篇健身三年紀,足足慢了半年才開寫。健身一年兩年記,看到的是數字上的進步。三年記不好寫的原因,除了數字上的進步趨緩,另外也受到疫情和肩痛的影響,一度中斷了健身。今天會提起勁來寫這篇健身三年記,是因為今天終於完成當初的目標:可以跑步5公里。

  • 健身的目標
    當時到瑞稞適能中心,是為了處理膝蓋痛的問題。卻因此延伸到了健身的過程。在開始復健或是健身之前,會先做一些評估和目標設定。當初我設定的目標除了解決膝蓋痛的問題,還希望可以跑步5公里。

    我常在想,當我們設定了一個好的目標,就算是沒有達到目標,在過程也會收獲滿滿。

    設定可以跑步5公里,是在設定完目標後,約莫4年才完成。過程中,已經習慣上健身房、讀了不知道多少本訓練相關的書、考了健身教練、完成過單車環島(感謝文在這裏)。回頭看這4年,很值得。

    運動習慣是一輩子的。
    健康也是一輩子的。

  • 健身與有氧是不同的訓練
    用平均6分30秒,跑步5公里,對很多人而言,並不算什麼。一起跑的同學,也很直接的說:「你都有在健身,跑5公里應該很簡單吧。」
    「不簡單!」4年前別說是5公里,100公尺我也跑不完。我的膝痛是一度連上下樓梯都有困難。

    人的身體真的很神奇,可以訓練的選擇很多;而且,不是訓練了一項,看起來很像的另一項,也會變得很利害。健身和跑步,就是這樣。看起來都是運動,不過,兩個訓練的方式不同,訓練到的肌肉不同,連消耗的能量系統都不同。而不同的能量系統、神經、肌肉、甚至骨骼,都有各自因訓練而來的適應過程,也就有不同的進步曲線。

    即便同是有氧的跑步和單車,在循環系統的適應是相似的,卻會因用到不同的肌群,也是要分開訓練的。

    一週1~2次到健身房,已經很難抽出時間了。還要再喬出時間來練跑步,也就讓跑步的訓練,有一搭沒一搭的。然而所有的訓練有一個共通點,進步很慢,退步很快。

  • 跑步訓練的旅程
    跑步跟單車一樣同屬有氧運動。是一種,可以維持好幾個小時不中斷的運動。雖說如此,並不容易訓練,尤其對中年人來說。

    為了有跑步的科學數據,只好告別了自己開發的vivowatch,買了一隻Garmin心跳錶(換錶文在這裏)。當年自己在開發時,唯一做不好的,就是跑步時的心率計算(後來的vivowatch SP有改善了)。

    有氧運動的強度,主要就是看心率。對剛開始練跑的人,應該是要慢慢來。去年開始跑時,用7分速跑2公里,心跳輕而易舉的上到180bpm。以年紀來推算的話,這已經是我的最大心率了。

    就在慢不下來,也就跑不遠的狀況下,維持了一段時間。這段時間,只是努力的把心率控制在170bpm以下。

    突然有天開始會放慢一些跑,跑距就從2公里變成4公里。離5公里的目標,就不遠了。

  • 台大校園馬拉松開跑
    看到同學報名台大校園馬拉松,而且距離就是5公里。毫不遲疑的就報名下去了。

    這次的馬拉松,是成年後的第一場(高中參加過一次舒跑盃),應該也是唯一一次可以用”學生”身份參賽吧。

    帶著跑完就好的心態,馬拉松就開跑了。跟著一大群人跑出操場,看著心率直線揚昇。我想起了高中時在成功嶺打靶的往事。

  • 成功嶺打靶記
    高中時的軍訓課,有一次到成功嶺打靶的機會,用真槍打靶。雖然,現在想起那把槍,比較像木製的玩具。

    要怎麼瞄準,怎麼射擊,事前教官教了無數次。不過,在真正上場前,教官會特別叮嚀,「上去後,不要急。瞄準了再擊發。然後,再瞄準後,再擊發。總之,不要急。」

    實際上場的情形是,一次上去一排人,就定位後。聽到口令:「單兵就定位,預備~ 射擊~」

    接著就會聽到兩旁,像放鞭炮一般,”碰碰碰碰碰”。熱血秒衝腦門,也給他”碰碰碰碰碰”,5發打光光。接著只能趴著等同學們,一發發擊畢。心裏暗幹,剛剛是在急什麼?

  • 維持跑速
    成功嶺的事,即使經過這麼久,還是這麼清淅的提醒我。感知環境是不可靠的。

    才開跑不到500公尺,心跳已經上到170bpm了。這次的目標是跑完就好,沒要跑快。170bpm,應該跑不到5公里。於是,開始放慢速度跑。

    約莫跑了2~3公里,開始會出現同學用走的,當然,就會被慢慢跑的我給追過。慢慢跑,當然不時就會被追過。剛開始被超過(尤其是被女生超過)會想跑快一些,只要一看看手上的心率錶,就死了這條心。這一整路,我的心率都維持在170bpm。真的有點怕跑不完。

    倒是有個超過我的女生,不久後開始用走的,就被我追過。又過不久,他又超過我,這次,在心裏想說:「待會兒見。」果不期然。

  • 維持人生的速度
    我們常會說,不要跟別人比,人生是自己跟自己的競賽。卻常常在上了場,受不了被人家追過,頂不住想要超越的想法。在誤判自己的能力下,或是,被環境迷惑而失去判斷。跑太快的代價,不是太累必須慢下來用走的,硬撐常常是更不好的選擇,因為心肺功能根本負荷不住;結果,往往是更慢到達目的地。

  • 終點
    接近終點,自覺還有些力氣,於是,加快一些腳步。允許心率拉到180bpm,跑完全程。

  • 結果
    雖然人生是自己跟自己的賽跑。跑完還是要看看成績呀。
    這次用6分半速跑完,參賽的1062名男學生中,排501名。
    滿意嗎? 很滿足~ 有正式的證明,這年紀還跑得完5公里~ 哈~

配速/心率圖
(圖:此次馬拉松的配速及心率圖)
  • 後記
    健身三年記,本來是想分享肩痛治療的過程,卻變成了跑步的分享。下次,下次,下次興緻來再分享吧。

2021年3月20日 星期六

從「洗碗」談家(下)

 

(圖:家裏的貓麻豆)

  • 關於適應
    組一個家庭不容易。把兩個長在完全不同環境的孩子,放在一起。有海誓山盟,還有海枯石爛之類的。現在想起來,反而覺得有點像是小孩子在說大話。
    免不了觀念的差異,習慣的適應,個別的喜好。改變,很不容易。
    配偶是自己選的,適應都還是不小的工程。對孩子來說,他們適應這個世界,是不是更難?
    他們在出生的那一刻,只需要做3件事,吃、睡跟拉。所有其他的事,都是學習,都是改變,都是適應。這也就可以理解,為什麼他們常常要哭了。
    不過我認為,親子間的問題,常常無法適應的,是大人。
    
    孩子在6個月開始會爬,大人要適應他不再乖乖待在小床上。
    孩子1歲後,會走會跑。大人要走出小房間,不時帶孩子到公園跑跳。
    孩子2~3歲,開始活力大暴發。無限的活力,常常讓大人的體力跟不上。
    孩子上了幼稚園,開始會跟大人說:「老師說……」從這個時間開始,不只是體力的挑戰,還開始有智力的挑戰。
    孩子上了國小,智力跟體力的挑戰,不斷的上升。我們家的孩子,大概都是到小四,進到狗也嫌的年紀。
    直到國中,與其要說孩子比較叛逆,不如說,孩子剪斷臍帶的過程,父母放不開手,或是放手的速度跟不上。

    一般來說,適應是指,有變化的人,來適應原來的條件。這也是通常家長的認知。
    到底應該誰來適應誰呀?

  • 關於家
    家是家人們共同組成。
    家應該有的共同規則,甚至有共同期待,如何讓大家共同喜歡這個家,變成是需要取得的共識。隨著孩子成長的過程,對於「家」的共識,就需要不斷的調整。
    「家」的樣貌,會由父母百分之百決定;孩子決定的比例,會隨著年紀逐漸的增加。如果,這組人一起過了幾十年,父母決定的比例也會由高峰降下,直到父母凋零,不再佔有決定權,「家」的樣貌,也就重新被定義。

    這就是世代交替呀。

    只是,常常父母和孩子,無法取得共同經營「家」的共識。讓家人回家不開心、想辦法離家、提前離家、不愛回家。
    
  • 建立共識
    「告訴我,你理想中的家,是什麼樣?」
    「告訴我,家裏有什麼讓你覺得不舒服? 要怎麼處理比較好?」
    「我們如何分工,可以讓我們都喜歡的這裏?」
    「我們可以做什麼,可以讓家更好?」

    透過家庭會議,建立共識。是我覺得最好的方案。

  • 快速變化的世代
    我們這個世代,應該是人類史上,變化最快速的世代。我們服膺父母,卻要跟孩子商量;我們生時還沒有電腦,經過了電腦世代、網路世代、互聯網世代;我們結婚十年後,才發現原來同婚也是選項;有生之年,我們還可以開到自駕車;搞不好還可以到月球旅行。

    沒有好不好,我們是高速轉彎世代~ 

2021年3月15日 星期一

從「洗碗」談家(上)

 


  • 事由
    朗朗週日和老婆各自上了一整天課。回到家,開始寫課後回饋,等老婆回家吃晚餐。
    家對面,有個小館子,平價好吃,老闆娘很會招呼。常常週日晚上我們都會去光顧,順便幫孩子帶上隔日的便當。
    飯後回家,也就各自做自己的事。刷牙洗澡,收拾收拾。老婆辛苦的幫忙姐姐把房間吸一遍,還煮個粥當隔日早餐。
    這一年開始出現孩子比我們晚睡的狀況。一來應是自己初老越來越明顯,開始早睡早起;二來是對孩子的生活紀律,也逐漸放手。今天上了一整天課,覺得特別累,也就更早開始睡前儀式。
    這時聽到老婆在隔壁問妹妹:「你什麼時候要洗碗?」
    「哎喲~ 」顯然孩子不想洗。積了一整天的碗,就散置在流理台上。
    「洗碗是你的工作,你就是要做呀。」
    「不想~」
    「不行,你一定要去洗。我也不能說,不想上班,就不去上班呀。」老婆豎起責任的大旗。
    沒多久,老婆進到臥房,對我說:「你去叫小的洗碗。」只要叫不動小孩,老婆總是會叫我去,再冠上一句:「他們比較聽你的話。」
    「我不想~」接著,家裏進入一陣低氣壓。「大家都累了,早點睡吧」

  • 關於洗碗
    從老大會用到零用錢開始(大約是國小三年級吧),我們就把「百歲人瑞教我的育兒寶典」的觀念,轉過來用。簡單說,想”得到”就是要”付出"。所以,除了過年的紅包外,想要零用錢就要做點事。
    小時候,是從擦桌子開始。給個十元二十元。
    到後來,週末洗碗可以得100元。收拾餐桌、碗盤,可以得50元。姐姐洗碗,妹妹收拾,也執行了好幾年。今年,姐姐國三,老爸賜他免洗金牌。到會考結束前,週週發200元。洗碗的工作就落到妹妹身上。

  • 洗碗的性質
    這是一件沒有共識的事。到底,洗碗是責任。還是一個交易。
    如果是責任,就應該用責任的眼光,要把孩子教得有責任感。
    如果是交易,對孩子來說,就是「今天不想賺錢」的概念。

  • 關於養貓
    在談責任之前,可以先轉到養貓這事來談。
    三年前,朋友家來了2隻新生的米克斯。我們問了孩子,他們想要養。
    我們很正經的跟他們說,「你們要想清楚喔。這是你們要養的喔。養貓很辛苦喔,每天要餵他,還要幫他清貓砂。他們生病還要帶去看醫生。」我們帶了孩子們到朋友家,體驗怎麼餵貓,怎麼清貓砂。讓他們考慮一週。
    貓實在太可愛了。最後,他們決定,他們要養貓。
    從這天開始,我沒有餵過貓;也沒有清過貓砂。雖然偶爾要催請一下,照顧貓的工作,確實主要是孩子在做。

  • 關於責任
    因為有養貓的過程。我相信孩子們是相當有責任心的。
    那「洗碗」是他的「責任」嗎? 差別又是什麼?
    細思裏面的差別,關鍵在「選擇」。養貓是他們的選擇,孩子們也展現了責任感。那洗碗是他的選擇嗎?

  • 關於承諾
    如果回頭想想,假日洗碗這差事,怎麼會落到妹妹手上。這就要回到去年底,當我們發現姐姐已經是國中三年級,接下來要面對的是會考。我們希望他減少他例行的家務,讓他有更寬裕的時間可以使用。於是,我們就徵詢妹妹的意見。
    「姐姐國三要會考了。接下來的週末你可以幫忙洗碗嗎?」
    老婆帶著妹妹,用洗碗機洗了一次。發現,事情並不困難。妹妹也就答應了。
    這樣算是「承諾」嗎? 「承諾」就是「責任」嗎?

    最好是啦。
    最好你捫心自問,結婚的時候,你有沒有說:「我會好好照顧你。」結婚後,有沒有不時弄哭人家。
    那我最好就是不遵守承諾,沒有責任啦。

    (待續~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