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網站頁籤

2021年9月13日 星期一

美國的學校週週戳鼻子

    又是另一個讓我嚇一跳的建議。

    高中以下的學校,針對學生/老師/活動,CDC的建議如下表。簡單說,除了在社區是低傳播率的狀況下,學生可以不用定期篩。其他的狀況,如果沒有完全接種者,每週至少要做一次的篩檢。

    至於,美國現在COVID-19傳播率的狀況,看看下圖吧。低傳播率只佔了2.2%。
    簡單說,沒打完兩劑疫苗的,只好週週被戳鼻子。


可怕的Delta速速吃下美國

    才三個月的時間,在美國的Alpha,佔比從55.7%掉到0.1%;同時Delta從13.5%,上升到99%。



COVID-19造成兒童多器官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(MIS-C)之整理

     最近看到幾次,兒童多器官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(MIS-C),整理一下。


  • 什麼是"兒童多器官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(MIS-C)"
  多器官發炎症候群(MIS),分成為兒童(MISC-C)跟成人(MIS-A)。是一種與COVID-19相關的罕見嚴重疾病。會造成身體多處發炎,如:心臟、肺、腎臟、大腦、皮膚、眼睛或腸胃道。(*1)

  • MIS-C的好發率與死亡率
    到目前(2021年8月27日) CDC的公佈的案例,MIS-C的案例共有4661例,造成的死亡為41人。(*2)
    以目前美國約有4千萬人感染COVID-19來算,MIS-C的好發率約為120例/百萬人。
    如果以21歲以下,感染COVID-19的人數來算,約有7百萬人,MIS-C的好發率約為660例/百萬人。(*3)
    MIS-C病人,60~70%,會發展成重症。死亡率約為1%。

  • MIS-C與種族的關係
    看下圖,在CDC的統計中,亞洲人得到MIS-C的比例只有2.4%。CDC說要知道原因,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。不過,對比亞洲人得到COVID-19的比例,在美國是5.76%。兩相比起來,佔比例低,也許只是得COVID-19的人數少。


(圖改自美國CDC)

  • MIS-C綜合考量
    得到COVID-19而造成MIS-C的好發率約為660例/百萬人(自己估算的),如果,擔心打BNT會有40~60/百萬人會得心肌炎,也許受感染而得MIS-C的比例,是更可怕的。

*1: 資料來源,美國CDC 。 https://www.cdc.gov/mis/index.html

2021年9月10日 星期五

中學生打不打BNT新冠疫苗?

     最近孩子們拿了是否接種BNT COVID-19疫苗的同意書回家。雖然,早知道是利大於弊,不過,真的要打在自己的孩子身上,還是,怕怕的,加上近日Delta議題在台灣燒了起來。因為自己不是專家,所以,只能盡量找資料來看,再整理了一下。


  • 結論
    從報導者整理的結果,打一劑BNT,就可以有很高的住院保護力;打2劑BNT,就有很高的保護力。(非針對青少年)

    從美國青少年打BNT風險數字看起來,風險不高。

    如同投資會有風險,孩子打BNT來防COVID-19,看起來是有明顯的好處,和很低的已知風險。身為台灣人的好處,就是,自己可以決定打或不打疫苗。

    (後來又看到兒童重症率,其實也很低。不禁又懷疑了起來。人生好難~)

  • 好處
    BNT打了第一劑,對於Delta的保護力,雖然只有33%,卻有高達94%的住院保護力。
    也就是說,無法避免被感染,卻可以避免重症。
    打了兩劑後,就比較不會被感染了。

    這份是報導者整理的,原出處請看這裏

    這陣子,突破性感染,跟打第三劑BNT才能防Delta的聲音很多。有研究過的人,再麻煩分享了。

  • 風險
    台灣兒科醫學會的建議(*1),跟HEHO健康的建議(*2),都是參考美國CDC的整理報告(*3)。這一份,專門是針對青少年做的。約7個月期間,共打了約890萬劑BNT疫苗。透過VAERS(*4)回報的不良事件,共9,246份,其中,90.7%為非嚴重不良事件,9.3%為嚴重不良事件(863件),其中最近最常被關心的心肌炎(約有350件)。
   
    最可怕的是死亡事件,通報的有14例。其中,肺栓塞(2例)、自殺(2例)、顱內出血(2例)、心衰竭(1例),未確認(6例),還有1例太醫學看不懂。

    台灣國中高中生的年紀,一年約有20萬人。如果用相同的比例算出來的人數如下表,全國一整個年級都打BNT疫苗,可能出現約8個心肌炎。


    比對一下,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COVID-19疫苗安全性監測(*5),死亡通報比例(見下圖),美國的資料是0.16/10萬人,比例是低很多。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自己的結論,是通報死亡事件皆未高於背景值。


(上圖:取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)

  • 建議的注意事項
    接種後應注意胸痛、喘或心悸等症狀。

  • 參考資料
  1. 台灣兒科醫學會:建議12歲以上青少年接種新冠肺炎疫苗。2021年9月8日的聲明稿。
  2. COVID-19/父母猶疑要不要給青少年打疫苗?專家建議這樣看利與弊,2021年9月3日,HEHO的文章
  3. COVID-19 Vaccine Safety in Adolescents Aged 12–17 Years — United States, December 14, 2020–July 16, 2021,美國CDC整理的安全性統計
  4. VAERS, Vaccine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,CDC和FDA共同管理的被動疫苗安全監測系統,用於監測疫苗施打後的不良事件。
  5. COVID-19疫苗安全性監測。2021年9月8日。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。

2021年9月4日 星期六

COVID-19 疫情下三個月的變化

     應該你也是這麼覺得吧,三個月的三級警戒,最大的改變就是變胖了。把近兩年的資料整理一下,倒是有令自己驚訝的發現。先聲明一下,雖然很推薦但並沒有置入這個健身房喔。


    看一下,2年的BMI跟體脂率的變化如下圖。

    這些資料都是使用InBody 370S量測的結果。我去的健身房(享健身),每個月可以免費量測一次,這些記錄,長時間拿來看,倒是會有些有趣的資訊。

    先看BMI的結果,BMI今年從23.9,逐步的變成23。從趨勢來看,體重是逐漸的變輕。沒錯~ 今年初開始,僅試著把飯量減少一半,體重確實是慢慢的下降了。

    不是說變胖嗎?

    沒錯!! 體脂率已經衝回到去年的水準了,所以,這一年來的阻力運動,算是白練了。

    三個月,就三個月,練了許久的肌肉,全部退回成脂肪了。哎~ 很希望只是量測誤差造成的,跟圖上標示的怪點一樣。下個月的資料出來,大概就比較清楚是不是白緊張了~ 

註一,解說紅色底:疫情期間,沒去健身房。在家每週還是會做阻力運動,不過,強度降太多了。
註二,解說藍色底:2020年6月,離家近的享健身,因為受住戶抗議而停止營業。阻力運動因此中斷了約2個月。
註三,解說綠色底:2020年9月,開始到怪獸運動中心做阻力運動。不過,這段時間就沒有InBody體脂率的資料。

  附上享健身的介紹影片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