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FU

網站頁籤

2021年12月12日 星期日

讀書:六祖壇經4.0:覺醒、實踐、療癒、超越


 

  好早就讀過王溢嘉的書,「實習醫師手記」、「前世今生的謎與惑」等等。就覺得,這是一個,能從科學穿越到玄學領域的人。這是第一次試著讀他佛學解說的書。因為實在是太深了,超難寫讀書心得;但為了推一下這本書,勉為其難的寫幾句。


  佛學是一個極為難說的領域,因為,他不會只是單純的"說",而是有很重的"做"的部份。練嘴砲最有名的例子,就是蘇東坡「一屁打過江」的故事。自認為佛學頗有心得的蘇東坡,寫了一首讚佛偈:「稽首天中天,毫光照大千;八風吹不動,端坐紫金蓮」,看似修為上乘,卻被他的好友佛印一個「屁」字,給打過了江。

  雖然是個我們耳熟的笑話,在實際的生活裏,叫自己不被五毒「貪嗔癡慢疑」所惑,真的很難。能夠說說上嘴,已經要給自己拍拍手了。

  故事歸故事,王溢嘉的修為也是他自己的事。讀這本六祖壇經,卻不時會有一種「發現新大陸」的感覺。

  留下最深感受的,竟然是金剛經裏的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。用臥輪禪師跟六祖的對子來說,一個是「臥輪有伎倆,能斷百思想。對境心不起,菩提日日長。」,而六祖回的是「惠能沒伎倆,不斷百思想。對境心數起,菩提作麼長。」原來,以前覺得很利害的,是「對境心不起」,現在才知道,更利害的是「對境心數起」。為的是,不偏執於一念。所以,是「無所住」,而且,有「生其心」。

  不偏執的訓練,就是「離兩邊」,因此,有三十六對法,「有與無對」、「色與空對」、「有相與無相對」等等。看到這些大師們,對來對去的功夫,真的佩服佩服。

  「塞翁失馬、焉知非福」出自淮南子,常常會用老子的「禍福相依」來思考這件事。這本書用六祖的「不斷不常」來看,也是開了個腦洞。

  原來,六祖壇經還有不同的版本,甚至我們以前知道的「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」也有不同記錄的版本。不同的版本,不同的六祖,何者為真,何者為假……且聽王溢嘉在最後一篇,來告訴你囉~

2021年11月27日 星期六

「獨角獸與牠的產地」讀後回顧



  今天心血來潮,回看了一篇4年前寫的文章:「獨角獸與牠的產地」讀後感想


  HubSpot 2014年IPO,2017年看這本書時,股價從上市時的29元,漲了3倍,漲到84元。

  到底,這本書的作者,是無法適應新的時代,新的想法、新的做法的老頑固;還是,揭發了一個不堪的新創公司內幕的先知?

  來來來,我們讓結果說話。這公司到現在上市也7年了,猜猜他目前的股價吧?(點這裏看)股價只能呈現經濟上的結果,無法看到過程與全貌就是了。

  很多事,真的需要事後回顧,才會知道那時的當下,是否做了正確的事。可惜的是,人生往往無法先走到未來,再來回顧。

2021年9月13日 星期一

美國的學校週週戳鼻子

    又是另一個讓我嚇一跳的建議。

    高中以下的學校,針對學生/老師/活動,CDC的建議如下表。簡單說,除了在社區是低傳播率的狀況下,學生可以不用定期篩。其他的狀況,如果沒有完全接種者,每週至少要做一次的篩檢。

    至於,美國現在COVID-19傳播率的狀況,看看下圖吧。低傳播率只佔了2.2%。
    簡單說,沒打完兩劑疫苗的,只好週週被戳鼻子。


可怕的Delta速速吃下美國

    才三個月的時間,在美國的Alpha,佔比從55.7%掉到0.1%;同時Delta從13.5%,上升到99%。



COVID-19造成兒童多器官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(MIS-C)之整理

     最近看到幾次,兒童多器官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(MIS-C),整理一下。


  • 什麼是"兒童多器官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(MIS-C)"
  多器官發炎症候群(MIS),分成為兒童(MISC-C)跟成人(MIS-A)。是一種與COVID-19相關的罕見嚴重疾病。會造成身體多處發炎,如:心臟、肺、腎臟、大腦、皮膚、眼睛或腸胃道。(*1)

  • MIS-C的好發率與死亡率
    到目前(2021年8月27日) CDC的公佈的案例,MIS-C的案例共有4661例,造成的死亡為41人。(*2)
    以目前美國約有4千萬人感染COVID-19來算,MIS-C的好發率約為120例/百萬人。
    如果以21歲以下,感染COVID-19的人數來算,約有7百萬人,MIS-C的好發率約為660例/百萬人。(*3)
    MIS-C病人,60~70%,會發展成重症。死亡率約為1%。

  • MIS-C與種族的關係
    看下圖,在CDC的統計中,亞洲人得到MIS-C的比例只有2.4%。CDC說要知道原因,需要更進一步的研究。不過,對比亞洲人得到COVID-19的比例,在美國是5.76%。兩相比起來,佔比例低,也許只是得COVID-19的人數少。


(圖改自美國CDC)

  • MIS-C綜合考量
    得到COVID-19而造成MIS-C的好發率約為660例/百萬人(自己估算的),如果,擔心打BNT會有40~60/百萬人會得心肌炎,也許受感染而得MIS-C的比例,是更可怕的。

*1: 資料來源,美國CDC 。 https://www.cdc.gov/mis/index.html

2021年9月10日 星期五

中學生打不打BNT新冠疫苗?

     最近孩子們拿了是否接種BNT COVID-19疫苗的同意書回家。雖然,早知道是利大於弊,不過,真的要打在自己的孩子身上,還是,怕怕的,加上近日Delta議題在台灣燒了起來。因為自己不是專家,所以,只能盡量找資料來看,再整理了一下。


  • 結論
    從報導者整理的結果,打一劑BNT,就可以有很高的住院保護力;打2劑BNT,就有很高的保護力。(非針對青少年)

    從美國青少年打BNT風險數字看起來,風險不高。

    如同投資會有風險,孩子打BNT來防COVID-19,看起來是有明顯的好處,和很低的已知風險。身為台灣人的好處,就是,自己可以決定打或不打疫苗。

    (後來又看到兒童重症率,其實也很低。不禁又懷疑了起來。人生好難~)

  • 好處
    BNT打了第一劑,對於Delta的保護力,雖然只有33%,卻有高達94%的住院保護力。
    也就是說,無法避免被感染,卻可以避免重症。
    打了兩劑後,就比較不會被感染了。

    這份是報導者整理的,原出處請看這裏

    這陣子,突破性感染,跟打第三劑BNT才能防Delta的聲音很多。有研究過的人,再麻煩分享了。

  • 風險
    台灣兒科醫學會的建議(*1),跟HEHO健康的建議(*2),都是參考美國CDC的整理報告(*3)。這一份,專門是針對青少年做的。約7個月期間,共打了約890萬劑BNT疫苗。透過VAERS(*4)回報的不良事件,共9,246份,其中,90.7%為非嚴重不良事件,9.3%為嚴重不良事件(863件),其中最近最常被關心的心肌炎(約有350件)。
   
    最可怕的是死亡事件,通報的有14例。其中,肺栓塞(2例)、自殺(2例)、顱內出血(2例)、心衰竭(1例),未確認(6例),還有1例太醫學看不懂。

    台灣國中高中生的年紀,一年約有20萬人。如果用相同的比例算出來的人數如下表,全國一整個年級都打BNT疫苗,可能出現約8個心肌炎。


    比對一下,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COVID-19疫苗安全性監測(*5),死亡通報比例(見下圖),美國的資料是0.16/10萬人,比例是低很多。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自己的結論,是通報死亡事件皆未高於背景值。


(上圖:取自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)

  • 建議的注意事項
    接種後應注意胸痛、喘或心悸等症狀。

  • 參考資料
  1. 台灣兒科醫學會:建議12歲以上青少年接種新冠肺炎疫苗。2021年9月8日的聲明稿。
  2. COVID-19/父母猶疑要不要給青少年打疫苗?專家建議這樣看利與弊,2021年9月3日,HEHO的文章
  3. COVID-19 Vaccine Safety in Adolescents Aged 12–17 Years — United States, December 14, 2020–July 16, 2021,美國CDC整理的安全性統計
  4. VAERS, Vaccine Adverse Event Reporting System,CDC和FDA共同管理的被動疫苗安全監測系統,用於監測疫苗施打後的不良事件。
  5. COVID-19疫苗安全性監測。2021年9月8日。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。

2021年9月4日 星期六

COVID-19 疫情下三個月的變化

     應該你也是這麼覺得吧,三個月的三級警戒,最大的改變就是變胖了。把近兩年的資料整理一下,倒是有令自己驚訝的發現。先聲明一下,雖然很推薦但並沒有置入這個健身房喔。


    看一下,2年的BMI跟體脂率的變化如下圖。

    這些資料都是使用InBody 370S量測的結果。我去的健身房(享健身),每個月可以免費量測一次,這些記錄,長時間拿來看,倒是會有些有趣的資訊。

    先看BMI的結果,BMI今年從23.9,逐步的變成23。從趨勢來看,體重是逐漸的變輕。沒錯~ 今年初開始,僅試著把飯量減少一半,體重確實是慢慢的下降了。

    不是說變胖嗎?

    沒錯!! 體脂率已經衝回到去年的水準了,所以,這一年來的阻力運動,算是白練了。

    三個月,就三個月,練了許久的肌肉,全部退回成脂肪了。哎~ 很希望只是量測誤差造成的,跟圖上標示的怪點一樣。下個月的資料出來,大概就比較清楚是不是白緊張了~ 

註一,解說紅色底:疫情期間,沒去健身房。在家每週還是會做阻力運動,不過,強度降太多了。
註二,解說藍色底:2020年6月,離家近的享健身,因為受住戶抗議而停止營業。阻力運動因此中斷了約2個月。
註三,解說綠色底:2020年9月,開始到怪獸運動中心做阻力運動。不過,這段時間就沒有InBody體脂率的資料。

  附上享健身的介紹影片~



2021年8月29日 星期日

好書推薦:馴羊記



     會讀這本書,是因為荒野的一個群組裏,發動了一次的購書行動。讀完後,很推薦。


    這本書在追的,其實是雪豹~ 雪豹,隱喻的是什麼? 為什麼書名不叫「尋豹記」,而要叫「馴羊記」? 歡迎看完的人,可以私下來討論喔! 我就不先把自己的想法,灌進去了。

    這是一個揉合了旅記、文學、歷史、環境跟哲學的作品。不敢說他揉得渾然天成、不著痕跡,不過,以他還沒三十歲的年紀,能做到這程度,已經讓我願意當他的鐵粉,期待他下一本的著作。

  • 旅記
    這是一本透過旅記開啟出所有故事的書。作者透過2次進出西藏的過程,及在西藏生活的記事,生動的把進出的大冒險,跟當地生活的甘苦展現出來。自己並不喜歡讀旅記,也說不出個原因。不過,這本書倒是一改我對旅記的刻板印象。大概是因為沒看到一堆吃吃喝喝的吧。

  • 文學
    這本書看到一半,第一句拿出來跟家人分享的,是作者在尋雪豹的過程,透過雪豹的足印,寫出的一句話:「我感到精神恍惚,自己和雪豹在空間上相遇,卻在時間上錯身而過。」這樣一句話,卻在我心裏來回的琢磨。講緣份這兒事,先決條件就是在空間和時間上,都剛好一致了,才有機會把緣份續下;不管是空間上,或是時間上的些許差錯,就是沒緣份嘛! 至於什麼狀況,會讓人很期待「有緣份」呢? 自然要是自己很在意的人事物了。

  • 歷史
    這本書中間有一大部份,是透過半世紀前的日本尋道者寫的「馴羊記」,跟自己當下遇到的事,做成一個時光交錯的穿越劇。

    講到半世紀前的西藏歷史,應該是開心不起來;對比現在的西藏,跟這過程中的西藏,嗯……自己看啦,想到就心酸。

    裏面一段,講到「藏戲」的部份,也是令人唏噓,卻也像極了這50年來的世代隔閡。文裏的老者,逃過文化大革命,留下了一些過往藏戲的服飾與文物。而過往大家崇敬,戴上了就代表神的面具,而今卻成了孫子玩耍用的玩具。生命裏,是不是有不少,長輩珍惜著要留下的,卻在後輩眼中,毫無用處。有形的,無形的,都是這樣在演化中。

  • 環境
    這部份僅在文章的近尾處,提到一些。不過,因為揉不進其他部份,所以,還是被獨立寫了出來。

    作者因為發現成羊群裏,出現一隻有問題的羊,開啟了一段跟草原開發及礦產開發相關的歷史,跟開發留下的後果。作者超有追根究底精神,千辛萬苦的去找到過去開採留下的礦場,雖然沒有明說這些有問題的羊,跟採礦的關係到底如何,不過,寫在一起的用意,應該還是認為兩者脫不了關係。

    當作者吐出”資源是詛咒,而美是傷害”,實在是很令人心痛的。

  • 哲學
    因為寫的是在西藏的事,就脫離不了神祕,免不了處處禪機,考驗自己的哲學,或說是,生命觀。

    抄一段在「火」的篇章裏的文字,“後來天氣逐漸暖和,我們就很少用火了。有天晚上氣溫特別低,我又準備撿牛糞來生火時,朋友桑木旦不安地勸阻了我。他說夏天到了,牛糞裏長了好多蟲子,那可不能燒呀。意思是,要是讓無數蟲族死於火中,就是一生償還不盡的罪孽。”

    這是一本不簡單的書,文末還列了約50本的參考文獻,比我正在寫的碩士論文還多,真的只能用「拜服」兩字。一起來支持新興的年輕作家吧~

2021年8月3日 星期二

來自丈母娘的考題,之三:獎勵篇

     從教育的觀點來看,我自己並不支持「獎勵」這件事。這不重要,因為,我也不是教育專家,孩子也不是生了幾手,或多麼有成就。


  • 難傳承的現代父母

    反對「獎勵」的原因是因為,「獎勵」是一種利誘的行為,希望孩子照著大人鼓勵的方向走。所以,孩子在走的,是大人期待的人生。這在過去幾千年,封建與農工業社會,也許是正確的方式;父母可以教導孩子,維生的方式與技巧,還可能代代相傳。但是,這個年代的父母,很少可以教導孩子最新的技術,以及,學習最新技術的方法。這是這個世代的無奈,不只是父母的無奈,也是孩子的無奈。

    父母無奈的是,不知道要教孩子什麼;而孩子無奈的是,父母還是不斷的下指導棋。

    這個世代,該給孩子的是「支持」,而不是「獎勵」;值得尊敬的是「過程」而不是「結果」。

    這樣的觀點,也就是自己願意支持孩子,找自己喜歡的事做;而不要花太多時間在教科書上。努力找些有意思的事情做,而不是把精神放在考試的數字上。

  • 實例

    說教多了些,來舉些例子。

    「老大前兩年,迷上了漫畫,也想來畫畫看。於是,買了繪圖板給他。」這個是支持。即使後來他也沒真的畫上什麼,不過,這樣的學習成本,我們願意支持。用幾千元,測試一下他是不是真的想做這件事。

    老大某次模考,考了個第一回家。我們沒有給任何的實質獎勵,就是給個眼神。需要什麼獎勵嗎? 不會有。他的努力,已經在成果上展現了呀! 我們就是為他感到高興~

    第三個例子,兩年前的暑假,孩子們沒去補習。而我相信,自走車大賽會給他們留下記憶點,即使,最後什麼名次都沒拿到。孩子們從我給的範例程式,慢慢的讓車子可以走,再讓車子可以轉彎;最後讓車子可以跟著白線走。這個過程,就已經獲得良多了。再看到我從頭打造一部房車型的自走車,從3D列印、模型打磨、噴漆,一部看起來就是個玩具的車,竟然可以躲過保特瓶往前走。比賽時,光是車子在展示區,就獲得不少經過的人,評頭論足,當下就已經滿足;即使最後,我們兩部車,都沒把賽道走完。因為過程比結果重要,這次的比賽,空手而回,卻是滿滿心得。

  • 獎勵適用在可規模化的事物上

    在生活上,不建議獎勵,在職場上也不建議獎勵嗎? 不是,要看性質。如果,工作是標準作業流程(SOP)可以達到的,可以透過獎勵來提昇產出。在我小時候,曾經一邊看電視,一邊做手工加工(這應該是我們這一代,特殊的記憶吧)。想要獲得多一些零用錢,就是多花時間多做一些。

    如果,工作是需要做出差異化的,需要創意的,要求或獎勵就必須很小心。過去的工作,我們最不敢去壓縮外觀設計師的時間,時間不夠,可能會收到設計師交出「草草了事」的設計。這就很頭痛了,做也不是;退回去重設計又要花更多時間。

    結論是,如果您覺得孩子的教育,是可以標準化作業流程的,請給他超級大的獎勵,做為超級大的誘因;如果您覺得孩子的教育,是必須透過興趣的培養,是要有創造與創意,是走到他自己喜歡的方向,請給他超級大的支持與陪伴,讓他走出他自己。

    下面影片,是當時自走車比賽後,製作的影片,參考一下。


附註:

來自丈母娘的考題,之二:解說篇

     知道了問題的原由,還是要正面回答丈母娘的考題:「我想問毛豆,台灣選手得到獎牌,回國後會領取獎金,你覺得合理嗎?感謝!」


    回答是:「不只是合理,還是必須。但不夠理想。」

    開始寫前,要表達對運動選手們的敬佩。為了上到這奧運的壂堂,承受長期辛苦的訓練過程,爭取一份不確定的獎勵。

  • 成王敗寇

    這次奧運,因為戴資穎經濟艙事件的關係,炒熱了運動員對待合理性的問題。戴資穎全球女子羽球單打球后,在奧運決賽吞敗,得到銀牌。不過,戴資穎在奧運的這三場女單比賽,決賽是最沒有看頭的。跟辛度的四強賽,老實說也只是勉強算精彩而已。八強賽對上依瑟儂那場,是我覺得最好看的一場。雙方攻守來回,不時讓我「哇~」出來,尤其是第三場後半段的幾球,簡直是不可思議,兩個人都翻倒在地上救球。

    如果讓你選擇,把球打精彩跟打贏,你會選哪一個 ? 多半會選擇贏球吧?

    競賽、賭博跟打仗,共同的特色就是「成王敗寇」。風度很重要,卻只是伴紅花的綠葉。我自己也很沒風度,看到某隊球員,得分時,鬼吼鬼叫的,心理暗槓:「沒水準。」看到王齊麟得分鬼吼鬼叫的,心裏暗讚:「好激勵」。

    既然是成王敗寇,「成王」的獎勵當然不是只有那一面金銀銅牌,還有,必須履約的高額獎金。

    國家付出高額獎金的原因,是國家政策裏必須鼓勵運動;而把運動當成職業的人,一旦獲得國際肯定,應該給予職場上金字塔頂端的薪資或獎勵。偏偏,台灣縱使有人把運動當職業,每天訓練8小時;卻很少職業球員的市場需求。一旦商業市場沒有給予支持(代言或雇用),走到下坡的運動員,縱使上半場再精彩,都可能下場淒涼。國家鼓勵運動,就變成過河拆橋,不勝唏噓;一旦變成新聞的負面事件,國家體育運動的推動,就會更形困難。

    簡單說,國光獎金,就是「成王」後的基本生活保障,是必須的。不夠理想的原因是,不成王怎麼辦? 難道,沒拿到獎牌的,都是不夠努力嗎? 你問問奧運沒拿到獎牌的依瑟儂呀。如果,人家都照國家或球隊的要求,這麼的努力練球,為什麼讓他們走到「敗寇」的境地?

    我來分享一下,成王敗也王的產業故事。

  • 成王敗也王

    我的第一份工作,是研發光碟機的工程師。在台灣,因為聯發科的存在,即使不使用電腦的人,也都知道光碟機是什麼。

    在我開始做光碟機時,也正是台灣光碟機取代日本的黃金時期。做光碟機的系統廠商一時如雨後春筍,不少還做到上市櫃。

    不過,當聯發科的晶片,打敗美國及日本的晶片,吃遍全世界時,在系統廠的工程師們,很清楚自己的工作不保了。聯發科除了提供晶片,也提供程式,提供調校的方法,甚至,到公司幫忙寫程式,解決公司遇到的技術問題,不過,卻也搶了系統廠工程師們的工作。另一個發展是,三星與LG的光碟機出貨量,逐年增高。台灣的光碟機,競爭力逐漸的跟不上。

    當大家只看到聯發科股價大漲,員工分紅羨煞全台。這就是成王該有的待遇。
    那我們在系統廠的工程師呢? 被三星與LG打得一擺一擺的,下場如何呢?

    我好多同事,就到聯發科報到,被派駐韓國;幫忙三星與LG做光碟機呀~

    過去的努力,遇到好的機運,會有成功的機會;過去的努力,遇到不好的機運,還是可以帶到下個工作去。只要有努力,就會有代價。這才是「努力」值得被鼓勵的原因。

  • 結論

    台灣的體育環境,並不是這麼熱絡到可以由私人企業,贊助足夠多的運動員,讓他們可以不受日常生活的經濟壓力,專心發展他的專項。在私人的贊助不足,政府的高額獎勵,變成可以引發運動員持續下去的一個重要動力。今年看到另一個對運動員的路很正向的發展,是不少運動員,透過社群積極的做個人品牌的經營。逐步的擺脫,單一贊助或是單一收入來源,才是長久維持的方法;也是逐漸走到不受獎牌影響,成王敗也王的路。

    那到底什麼狀況,應該用獎金鼓勵? 什麼狀況,不應該用獎金鼓勵? 留待下一篇囉。


來自丈母娘的考題,之一:原由篇

     收到來自丈母娘的考題,問題是這樣的:「我想問毛豆,台灣選手得到獎牌,回國後會領取獎金,你覺得合理嗎?感謝!」

沒有感受到簡單問話背後的重逾千金是正常的。且聽我娓娓道來。

  • 來自女婿背後的挑戰

    舊曆過年,岳父一家都會選一個舒服的地方,來個家庭大團圓。每一年,岳母都有一個獎賞的節目,「說表現拿獎金」。孩子還小時,這個活動超有趣,孩子們對金錢很沒概念,拿到紅包通常看也不看,就交給媽媽的年紀。
「我圍棋升級了~」孩子動作都超扭捏。很想上去捏一把。
「很棒~ 那要得多少?」外婆,都會接著問。
「……」常常孩子不知道。
「那100(元)可以嗎?」外婆說。
通常孩子會點點頭,然後,講下一個。

    這個弄孫的活動,到近幾年,開始讓我覺得不甚洽當。幾次跟老婆反應,也總不了了之。一來,怕毀了外婆開開心心的活動;二來,自己說服力也還不足,每次都只說到,「不應該用外在的獎賞,來驅策孩子;要讓孩子的內在動力來發動。」

    今年的情形不同了,岳父母最大的孫子,會考上第一志願。外婆在年度頒獎典禮,很高興的說:「每個孩子,只要高中考上第一志願,都可以發獎金10萬元。」看來是要鼓勵今年要會考的2個孩子,其中一個就是我們家老大。

    開車回家的路上,我就發起了,來自女婿的挑戰。有趣的是,得到女兒的挑戰。

  • 來自女兒的挑戰

    「老大,你不應該拿來自外婆的獎金。這些錢不算少,都是外婆的養老金。我希望你跟外婆說,不管考得好或不好,有外婆的祝福就夠了。」毛爸的口氣,很直接。

    「爸拔~ 我不喜歡你這樣講。」老大的回答,也很直接。「你不是叫我們看阿德勃,阿德勃怎麼說的? 我跟婆婆的事,是我跟婆婆的事,你不應該干涉。」

    哇~ 我女兒用課題分離,來堵我。也不能讓女兒太好過,我還是耍了壞招。(註一)

    「沒錯。你跟婆婆的事,是你跟婆婆的事。不過,我跟你的事,是我跟你的事。你升大學時,我會給你一筆教育及生活基金,如果,你收了婆婆的錢,我就會從這基金裏面扣掉。總之,你總額拿到的會是一樣。」

    「我自己會處理啦。」老大說,車上的氣氛其實很凍結。

    這事就這樣放了幾個月,直到會考完。在會考公佈成績的前一天,外婆在LINE的家族群組裏,再次的端出高額獎金,預祝兩個孩子,金榜題名。於是,我發起了來自女婿正面的挑戰。

  • 來自女婿正面的挑戰

    剛看完一本好書,「會玩才會學」(註二),一時熱血上來,就提出了另一種升高中的獎勵:無差別學習基金。

    外公外婆的孫子們,「升上高中的禮物,只要你們想讀的書,想上的課,想學的東西,請告訴我。我願意出2萬元,給每個願意學習的孩子。不管你們考得好不好,都是我們的寶貝。只要有想學習的,我們都願意盡量幫忙。」在群組裏這樣的話,如同丟入萬丈的深淵,沒引起任何的回音。我想,要早個20年這樣講話,岳父母應該會反對女兒跟我這種怪咖交往吧~

    我希望鼓勵的是想學習的心,是學習的過程。只要是有努力,有付出,不是在此時收獲,就是在彼時。

    會考考好了,本身就是個鼓勵;那會考不如意呢?

  • 對孩子的愛不變

    不管會考的結果如何,我們對孩子的愛不變。不會因為考了第一志願而增加一點;也不會因為考得不理想,而減少一點。為什麼我們卻只給考得好的獎勵,而不是給他們無差別的學習支持?

    反應在實務上,不管考了多少分,好或不好,得到的學習獎助金,是一樣的。所以,我資助的是學習,不是分數。

    高中的三年,是我人生很重要的轉捩點。我也希望每個上了高中的孩子,要盡量的去發掘自己;喜歡的是什麼? 感興趣的是什麼? 什麼事做起來開心? 什麼是以後想走的方向? 去試,去試。只要想試想學習,就會被支持。

    我不知道什麼路是對的。我只知道,不斷的學習,是這個世代非常重要的事。不只是孩子。

註一:阿德勃,被討厭的勇氣讀書心得,請看這裏
註二:會玩才會學,讀書心得,請看這裏

2021年6月7日 星期一

好書分享:會玩才會學

圖:防疫期間,總算有適合消耗孩子體力的東西了


     這本書也是跟林怡辰的書單跟到的。

    初看封面以為是童書,想不到,是我看過,討論教育的書裏,最認同的一本。
    跪奉五顆星

    來分享幾個觀點

  • 育教於樂,本書觀點,在遊戲中教育
    這標題,當做正規教育,應該沒人會信。書中,舉了一所全民主的瑟谷學校為例,這個還請自行參閱書中第五章。而我想分享的是,我自己的經驗。

    大學時,我在「人本基金會」帶營隊,我們認為對待孩子,要「不打不罵不威脅不利誘」。這樣的精神,一直到當了爸爸,都做不到。跟那時一起帶過隊的人討論,也是說「不打不罵」還勉強,但是,「不威脅不利誘」很難。

    沒錯。「不打不罵」我自評有90分以上。不過,孩子小時,卻是免不了來一句,「今天9點睡,明天才可以看Dora」。直到現在,孩子都國中了,常常沒給他威脅一下,是不會幫忙做家事的。(沒辦法,工作就是拖拖拉拉的~)

    雖然,我一直跟孩子的媽說,要去找到孩子的「內在動力」。
    這個祕密,就在這書的第六章裏有解。人類學習的本能,本就有「好奇心」、「玩樂力」跟「社交力」。學習的動力,不只應用在兒童上,在自己最近做的訪談中,竟然深覺,人到了中年,要讓他們養成運動的習慣,「跟好友一起」跟「有趣」都有極重要的影響力。
    
    偏偏,我們沒辦法教找到孩子的「內在動力」。因為,我們的教育沒教過我們,甚至於是扼殺我們成就自己的能力。

    套句書裏寫到,我分享出來,讓全家都大笑的一句話:「孩子就是會模仿,所以給他一個老師去仿效,而不是他的父親,這樣做的好處在於前者經過篩選,後者不是。」(美國社會學協會發起人之一 愛得華羅斯)

    讓我們無法育教於樂、無法善用「內在動力」,無法讓自己成為自己的來源,是「教育」。

  • 教育:可怕的時代轉變
    書中例舉了針對狩獵採集文化中,建立起來的共同價值觀:「自治、共享、平等」。如何透過混齡,讓孩子自然的學會社會技能與價值觀。這是「原初豐裕社會」,富饒不是因為物質充裕,而是需求很少。

    這樣的價值觀,到了農業時代,就變了。「只拼命工作不玩耍,再聰明的孩子也會變傻」。

    書上說"農業社會通常都遵從階級制度,想要成功賺取金錢和建立社交生活就必須服從那些更富裕、更有地位和權力的人。於是理想農夫的條件便是:保守、順從、守規矩。農家對孩童嚴厲管教,就是為了讓他們養成這樣性格。”

    封建時代,因土地所有權,發展出地主、奴隸、支薪奴工等。

    為了打破階級,倡導的「義務教育」,在二十世紀前期,把孩子從工廠跟農地拉了出來。但是,卻強制進了「學校」。 我們如果定義,「監獄是使人無法自主、充滿約束並且限制自由的地方」,而成年人關進監獄是因為犯錯(罪);那將兒童送進學校(如同監獄),則是因為他們的年紀小?
    作者說:“儘管工作和婚姻可能在某些悲傷的情況下,感覺像是監獄,但就我們所知,學校才是真正的監獄"
    
    看起來,義務教育是一個立意良好,卻執行不良。讓人很無力。除了歌頌"瑟谷學校",我們的選擇也只有自學。不過,這樣的新的學習風氣,應該會如同女權跟同性戀一樣,逐漸被世人接受。

  • 獎勵對創新能力的影響
    這個研究,剛好上周才聽林益全老師說到。
    自己多年在電子業,一個現在新興的,很會”激勵”的產業。到這時才看到原來,”激勵”是這麼的扼殺”創意”。

    “實驗發現,大多數的創意性產品,都不是在刺激環境下所創造出來的。”有興趣可以看看書上的研究跟案例。我要分享的是,親身的經歷。

    做為一個研發人員,除了從產品推出的速度外,要怎麼評估研發人員的競爭力? 是的,就是看能不能想出什麼新的好點子,變成專利。這年,專利變成研發部門的KPI,就聽到研發經理說:「我們能不能再弄幾個專利出來?」突然,可以製造專利數量的人,變成被推崇的對象。好點子變專利,是值得被鼓勵的;但是,為了出專利而出的專利,只是在浪費生命。

  • 獎勵壞了興緻
    如果,你以為獎勵破壞的只有創新,那就大錯特錯了。獎勵最大的傷害,我覺得是壞了興緻。
    書上說,”獎勵會有一項原本很有趣的活動轉變為工作”。

    一項密西根大學的研究,原本一群都很愛畫畫的孩子,分成三組,一組,事前知道,畫一張畫可以得到一個好寶寶章;第二組,是畫完畫,才給好寶寶章做為驚喜;第三組,請他們畫一張畫,沒有獎勵。孩子畫好畫後,還有自由畫畫時間。

    實驗的兩個結果,事先知道有獎勵的第一組,畫明顯比另兩組要糟很多;第二個結果,是第一組自由時間用來畫畫的,只有另兩組的約一半時間。
    
    結論是,好寶寶章,弄壞了孩子畫畫的能力跟喜好。

  • 混齡教育
    我的兩個孩子,幼稚園時都是讀蒙特梭利。其實,那時候也沒有很懂,為什麼孩子這麼愛上學。讀了這本書,對混齡教育更為了解。也很慶幸當時的選擇。

  • 關於電玩
    放飛小孩,對大部份人而言,最怕的就是沉溺於電玩,或是電腦上。

    沒錯。作者說,那是現代兒童,”沒有大人干預和指導的情況下,唯一能自由玩耍的場所。”
    “電玩真的很好玩”,而且,”現實生活中成人對兒童的監管和控制越來越多時,虛擬世界讓許多孩子依舊能感受到自由”

    要讓孩子離開電玩,作者的建議是”確保孩子有真正在戶外和其他孩子自由玩耍,而不受大人干擾的機會”。我是不太懂,重點不是應該在”自由玩耍”,為什麼一定要”戶外”!

  • 面對現在教育,我的選擇是
    作者說,現在學校,是”促進強者更強,並抑制(其他)學習者表現”。也許孩子們在學校的表現還不錯,所以,沒有太排斥學校。做為孩子的爸,我能做的是

1.把時間還給孩子,絕對不在他下課時間,叫他做功課。正確說,建議他在非上課時間,絕對不要讀學校的書。
孩子有足夠的時間,做他想做的事。(雖然,我們能給的選擇並不多。)

2.從自己做起,「讓學習變成遊戲,不要讓學習變成工作」。呵~ 臨老愛亂玩~

3.沒辦法給太多混齡的生活。只能自己也下去一起分配,一起完成生活裏的事。
因為這波新冠病毒的影響,我們請做家事的阿姨WFH。家事就落到我跟孩子身上。
這陣子,我負責採買,備三餐,孩子們,會自己分配,洗碗、洗衣服、收衣服、餵貓等等。我很滿意目前的工作分配喔~ 

2021年5月30日 星期日

貓的AB Test

     

  • AB Test
    網路時代,怎麼量化去評估什麼方法,或是文案,比較有效。常常會用到AB test。比如說,同樣是要賣貓食,A文案寫「愛貓吃的極品」,B文案寫「貓愛吃的極品」,投出廣告後,看哪一個文案點閱率高或下單率高。
    今天是要來講網路時代的行銷策略嗎?
    不是~ 
    今天要來對貓做AB Test

  • 乾貓糧
    有天聽到K牌的乾貓糧,是給流浪貓吃的。自己是不太信啦,當K牌乾貓糧快用完時,在相同的大賣場,選擇了C牌的乾貓糧。價格差多少呢? 來算算。
    K牌,9公斤賣599元,平均每公斤66元。
    C牌,6.8公斤賣699元,平均每公斤103元。
    然後,就開始AB Test。

  • 結果
    這是個一看就知道,而且履試不爽的結果。


    不過,當貓真的有夠餓,還是會把K牌的吃掉啦。 

  • 結論
    這不是業配文~ 不過,經過這一段的AB Test,讓我想起一個故事。
    這是發生在孩子的幼稚園同學身上,這個幼稚園必須要自己帶便當,所以,這孩子吃了媽媽的愛心便當多年。直到有天上了小學,回家跟媽媽說:「媽咪,學校的飯好好吃喔~」
    媽媽認真的問了:「學校什麼很好吃?」
    「就飯呀~」
    你沒聽錯,這孩子,吃了一輩子的糙米飯,第一次吃到白飯。
    沒有比較,沒有傷害。接下來換我頭痛了,該怎麼選乾貓食呀?

2021年5月16日 星期日

好書分享:後五十歲的選擇

 


    「後五十歲的選擇」其實有個副標題,「RESET你的人生」。

    這本書買了應該有十年了吧,作者是大前研一,1943年出生,出版這本書的時候,已經65歲。顯然他對50歲特別有感受,如果用書中的文字來理解的話,應該是跟他選東京都知事失敗有關吧。一個自認"選舉前的我,認為別人忍耐是理所當然的事。理由是「我說的都是正確的。」",顯然選舉失敗,散家六億資產,慘敗給一個他覺得沒料的對手,應該是他人生一大轉折點。

    本書分成三個部份,
第一部份是在討論年齡層的差距;
第二部份,比較像是在給中年人的一些建議,要不要衝事業、要不要換公司、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;
第三部份,則是在討論第二人生的準備。

  • 第一視角
    來談談他的一些觀點,和自己的想法吧。

    首先,關於「創業」:開頭就告訴我們,”創時代經營者都在二十多歲創業”,松下幸之助、創三洋電機的井植歲男、本田宗一郎、Sony共同創辦人盛田昭夫等等等。如果回頭想,台灣成功的企業家,郭台銘,也是24歲就成立了鴻海塑膠;王永慶甚至16歲就開了米店。當自己都快被說服時,突然想起台灣的護國神山,台積電,張忠謀成立時,已經54歲;至於,看著他大起大落好幾回的聯發科技成立時,蔡明介也47歲了。

    所以,創業中的朋友們呀,千萬不要因為自己年過三十,就認為無法成就大事業。其實,不管什麼年紀創業,都很難成就大事業啦~ 你聽到成就大事業的,都是活下來的,跟年紀真的有關係嗎?
    
    再來,關於「職場工作」,過了30歲,要全力衝到夠好的位置。入社會的十年,要盡量學會該會的事。然後,就開始「魔之時期」,就是升遷卡關。

    書的第一部份,是一個日本歐吉桑,在描繪他眼中的日本人力與職場結構。跟部份過往看到的台灣職場,也確實符合。不過,從他談到美國與日本的高階人力與低階人力的薪資比,應該也看得出,他認為的根本關鍵,不是年紀;而是,能否為公司帶來創新或是價值。

    這本書有一大部份,在講跟日本的文化,或是政治造成的世代影響。雖然說也不是不能套到現有的台灣,比如:台灣的年金改革,不過,還是覺得有距離。所以,就參考參考就好。

    至於他怎麼選舉失敗的,這更沒興趣了。他50歲的選擇是選東京都知事,跟柯文哲選台北市長的年紀差不多。不過,那不是我的選項之一。我的選擇是,用一本書的錢,專心看那三分之一,有意思的部份:為第二人生做準備。

  • 第二人生
    這麼支持這本書的最重要原因,是終於找到小毛豆跟大研一幾個相同的理念

1: 死亡時,儲蓄等於零。研一的論點,是豐富自己的生命,並促進日本的經濟。小毛豆實在很難認同,為了促進經濟去消費。反而是認為,沒留什麼給孩子,確實是會逼著孩子,要自己努力呀。呵~

2: 研一以過來人的身份,告訴大家,賺的錢超過一字數字以上,就變得很空虛~ 比如說,房子太空了。雖然,我沒這個煩惱,卻也很讚同這個觀點。

3: 準備十個興趣嗜好,室內的、室外的、運動的、音樂的,總之,要夠多,才不會一下子就覺得無聊,或是,條件受限無法去做。比如說:滑雪,就是要有雪。這個準備確實豐富第二人生,是很好的建議。

4: 最重要的,請在50歲前,就開始準備與行動。"世間有許多事是五十歲學得會,到六十五歲就學不會的。",呵呵,這個也只能相信當時六十五歲的研一囉。

5: 再補充一個,大男研一認為,"應該要提早為第二人生做好準備,因為退休後每天和老婆面對面,感到痛苦的一定是男人。”(P. 218)
“豐富的人生不在於擁有很多事業夥伴,而是日常的玩伴。”(P. 210)。看來,是他的事業夥伴,都沒帶他去萬華走走。


2021年3月27日 星期六

健身三年記+台大校園馬拉松

 



  • 前情提要
    這篇健身三年紀,足足慢了半年才開寫。健身一年兩年記,看到的是數字上的進步。三年記不好寫的原因,除了數字上的進步趨緩,另外也受到疫情和肩痛的影響,一度中斷了健身。今天會提起勁來寫這篇健身三年記,是因為今天終於完成當初的目標:可以跑步5公里。

  • 健身的目標
    當時到瑞稞適能中心,是為了處理膝蓋痛的問題。卻因此延伸到了健身的過程。在開始復健或是健身之前,會先做一些評估和目標設定。當初我設定的目標除了解決膝蓋痛的問題,還希望可以跑步5公里。

    我常在想,當我們設定了一個好的目標,就算是沒有達到目標,在過程也會收獲滿滿。

    設定可以跑步5公里,是在設定完目標後,約莫4年才完成。過程中,已經習慣上健身房、讀了不知道多少本訓練相關的書、考了健身教練、完成過單車環島(感謝文在這裏)。回頭看這4年,很值得。

    運動習慣是一輩子的。
    健康也是一輩子的。

  • 健身與有氧是不同的訓練
    用平均6分30秒,跑步5公里,對很多人而言,並不算什麼。一起跑的同學,也很直接的說:「你都有在健身,跑5公里應該很簡單吧。」
    「不簡單!」4年前別說是5公里,100公尺我也跑不完。我的膝痛是一度連上下樓梯都有困難。

    人的身體真的很神奇,可以訓練的選擇很多;而且,不是訓練了一項,看起來很像的另一項,也會變得很利害。健身和跑步,就是這樣。看起來都是運動,不過,兩個訓練的方式不同,訓練到的肌肉不同,連消耗的能量系統都不同。而不同的能量系統、神經、肌肉、甚至骨骼,都有各自因訓練而來的適應過程,也就有不同的進步曲線。

    即便同是有氧的跑步和單車,在循環系統的適應是相似的,卻會因用到不同的肌群,也是要分開訓練的。

    一週1~2次到健身房,已經很難抽出時間了。還要再喬出時間來練跑步,也就讓跑步的訓練,有一搭沒一搭的。然而所有的訓練有一個共通點,進步很慢,退步很快。

  • 跑步訓練的旅程
    跑步跟單車一樣同屬有氧運動。是一種,可以維持好幾個小時不中斷的運動。雖說如此,並不容易訓練,尤其對中年人來說。

    為了有跑步的科學數據,只好告別了自己開發的vivowatch,買了一隻Garmin心跳錶(換錶文在這裏)。當年自己在開發時,唯一做不好的,就是跑步時的心率計算(後來的vivowatch SP有改善了)。

    有氧運動的強度,主要就是看心率。對剛開始練跑的人,應該是要慢慢來。去年開始跑時,用7分速跑2公里,心跳輕而易舉的上到180bpm。以年紀來推算的話,這已經是我的最大心率了。

    就在慢不下來,也就跑不遠的狀況下,維持了一段時間。這段時間,只是努力的把心率控制在170bpm以下。

    突然有天開始會放慢一些跑,跑距就從2公里變成4公里。離5公里的目標,就不遠了。

  • 台大校園馬拉松開跑
    看到同學報名台大校園馬拉松,而且距離就是5公里。毫不遲疑的就報名下去了。

    這次的馬拉松,是成年後的第一場(高中參加過一次舒跑盃),應該也是唯一一次可以用”學生”身份參賽吧。

    帶著跑完就好的心態,馬拉松就開跑了。跟著一大群人跑出操場,看著心率直線揚昇。我想起了高中時在成功嶺打靶的往事。

  • 成功嶺打靶記
    高中時的軍訓課,有一次到成功嶺打靶的機會,用真槍打靶。雖然,現在想起那把槍,比較像木製的玩具。

    要怎麼瞄準,怎麼射擊,事前教官教了無數次。不過,在真正上場前,教官會特別叮嚀,「上去後,不要急。瞄準了再擊發。然後,再瞄準後,再擊發。總之,不要急。」

    實際上場的情形是,一次上去一排人,就定位後。聽到口令:「單兵就定位,預備~ 射擊~」

    接著就會聽到兩旁,像放鞭炮一般,”碰碰碰碰碰”。熱血秒衝腦門,也給他”碰碰碰碰碰”,5發打光光。接著只能趴著等同學們,一發發擊畢。心裏暗幹,剛剛是在急什麼?

  • 維持跑速
    成功嶺的事,即使經過這麼久,還是這麼清淅的提醒我。感知環境是不可靠的。

    才開跑不到500公尺,心跳已經上到170bpm了。這次的目標是跑完就好,沒要跑快。170bpm,應該跑不到5公里。於是,開始放慢速度跑。

    約莫跑了2~3公里,開始會出現同學用走的,當然,就會被慢慢跑的我給追過。慢慢跑,當然不時就會被追過。剛開始被超過(尤其是被女生超過)會想跑快一些,只要一看看手上的心率錶,就死了這條心。這一整路,我的心率都維持在170bpm。真的有點怕跑不完。

    倒是有個超過我的女生,不久後開始用走的,就被我追過。又過不久,他又超過我,這次,在心裏想說:「待會兒見。」果不期然。

  • 維持人生的速度
    我們常會說,不要跟別人比,人生是自己跟自己的競賽。卻常常在上了場,受不了被人家追過,頂不住想要超越的想法。在誤判自己的能力下,或是,被環境迷惑而失去判斷。跑太快的代價,不是太累必須慢下來用走的,硬撐常常是更不好的選擇,因為心肺功能根本負荷不住;結果,往往是更慢到達目的地。

  • 終點
    接近終點,自覺還有些力氣,於是,加快一些腳步。允許心率拉到180bpm,跑完全程。

  • 結果
    雖然人生是自己跟自己的賽跑。跑完還是要看看成績呀。
    這次用6分半速跑完,參賽的1062名男學生中,排501名。
    滿意嗎? 很滿足~ 有正式的證明,這年紀還跑得完5公里~ 哈~

配速/心率圖
(圖:此次馬拉松的配速及心率圖)
  • 後記
    健身三年記,本來是想分享肩痛治療的過程,卻變成了跑步的分享。下次,下次,下次興緻來再分享吧。

2021年3月20日 星期六

從「洗碗」談家(下)

 

(圖:家裏的貓麻豆)

  • 關於適應
    組一個家庭不容易。把兩個長在完全不同環境的孩子,放在一起。有海誓山盟,還有海枯石爛之類的。現在想起來,反而覺得有點像是小孩子在說大話。
    免不了觀念的差異,習慣的適應,個別的喜好。改變,很不容易。
    配偶是自己選的,適應都還是不小的工程。對孩子來說,他們適應這個世界,是不是更難?
    他們在出生的那一刻,只需要做3件事,吃、睡跟拉。所有其他的事,都是學習,都是改變,都是適應。這也就可以理解,為什麼他們常常要哭了。
    不過我認為,親子間的問題,常常無法適應的,是大人。
    
    孩子在6個月開始會爬,大人要適應他不再乖乖待在小床上。
    孩子1歲後,會走會跑。大人要走出小房間,不時帶孩子到公園跑跳。
    孩子2~3歲,開始活力大暴發。無限的活力,常常讓大人的體力跟不上。
    孩子上了幼稚園,開始會跟大人說:「老師說……」從這個時間開始,不只是體力的挑戰,還開始有智力的挑戰。
    孩子上了國小,智力跟體力的挑戰,不斷的上升。我們家的孩子,大概都是到小四,進到狗也嫌的年紀。
    直到國中,與其要說孩子比較叛逆,不如說,孩子剪斷臍帶的過程,父母放不開手,或是放手的速度跟不上。

    一般來說,適應是指,有變化的人,來適應原來的條件。這也是通常家長的認知。
    到底應該誰來適應誰呀?

  • 關於家
    家是家人們共同組成。
    家應該有的共同規則,甚至有共同期待,如何讓大家共同喜歡這個家,變成是需要取得的共識。隨著孩子成長的過程,對於「家」的共識,就需要不斷的調整。
    「家」的樣貌,會由父母百分之百決定;孩子決定的比例,會隨著年紀逐漸的增加。如果,這組人一起過了幾十年,父母決定的比例也會由高峰降下,直到父母凋零,不再佔有決定權,「家」的樣貌,也就重新被定義。

    這就是世代交替呀。

    只是,常常父母和孩子,無法取得共同經營「家」的共識。讓家人回家不開心、想辦法離家、提前離家、不愛回家。
    
  • 建立共識
    「告訴我,你理想中的家,是什麼樣?」
    「告訴我,家裏有什麼讓你覺得不舒服? 要怎麼處理比較好?」
    「我們如何分工,可以讓我們都喜歡的這裏?」
    「我們可以做什麼,可以讓家更好?」

    透過家庭會議,建立共識。是我覺得最好的方案。

  • 快速變化的世代
    我們這個世代,應該是人類史上,變化最快速的世代。我們服膺父母,卻要跟孩子商量;我們生時還沒有電腦,經過了電腦世代、網路世代、互聯網世代;我們結婚十年後,才發現原來同婚也是選項;有生之年,我們還可以開到自駕車;搞不好還可以到月球旅行。

    沒有好不好,我們是高速轉彎世代~ 

2021年3月15日 星期一

從「洗碗」談家(上)

 


  • 事由
    朗朗週日和老婆各自上了一整天課。回到家,開始寫課後回饋,等老婆回家吃晚餐。
    家對面,有個小館子,平價好吃,老闆娘很會招呼。常常週日晚上我們都會去光顧,順便幫孩子帶上隔日的便當。
    飯後回家,也就各自做自己的事。刷牙洗澡,收拾收拾。老婆辛苦的幫忙姐姐把房間吸一遍,還煮個粥當隔日早餐。
    這一年開始出現孩子比我們晚睡的狀況。一來應是自己初老越來越明顯,開始早睡早起;二來是對孩子的生活紀律,也逐漸放手。今天上了一整天課,覺得特別累,也就更早開始睡前儀式。
    這時聽到老婆在隔壁問妹妹:「你什麼時候要洗碗?」
    「哎喲~ 」顯然孩子不想洗。積了一整天的碗,就散置在流理台上。
    「洗碗是你的工作,你就是要做呀。」
    「不想~」
    「不行,你一定要去洗。我也不能說,不想上班,就不去上班呀。」老婆豎起責任的大旗。
    沒多久,老婆進到臥房,對我說:「你去叫小的洗碗。」只要叫不動小孩,老婆總是會叫我去,再冠上一句:「他們比較聽你的話。」
    「我不想~」接著,家裏進入一陣低氣壓。「大家都累了,早點睡吧」

  • 關於洗碗
    從老大會用到零用錢開始(大約是國小三年級吧),我們就把「百歲人瑞教我的育兒寶典」的觀念,轉過來用。簡單說,想”得到”就是要”付出"。所以,除了過年的紅包外,想要零用錢就要做點事。
    小時候,是從擦桌子開始。給個十元二十元。
    到後來,週末洗碗可以得100元。收拾餐桌、碗盤,可以得50元。姐姐洗碗,妹妹收拾,也執行了好幾年。今年,姐姐國三,老爸賜他免洗金牌。到會考結束前,週週發200元。洗碗的工作就落到妹妹身上。

  • 洗碗的性質
    這是一件沒有共識的事。到底,洗碗是責任。還是一個交易。
    如果是責任,就應該用責任的眼光,要把孩子教得有責任感。
    如果是交易,對孩子來說,就是「今天不想賺錢」的概念。

  • 關於養貓
    在談責任之前,可以先轉到養貓這事來談。
    三年前,朋友家來了2隻新生的米克斯。我們問了孩子,他們想要養。
    我們很正經的跟他們說,「你們要想清楚喔。這是你們要養的喔。養貓很辛苦喔,每天要餵他,還要幫他清貓砂。他們生病還要帶去看醫生。」我們帶了孩子們到朋友家,體驗怎麼餵貓,怎麼清貓砂。讓他們考慮一週。
    貓實在太可愛了。最後,他們決定,他們要養貓。
    從這天開始,我沒有餵過貓;也沒有清過貓砂。雖然偶爾要催請一下,照顧貓的工作,確實主要是孩子在做。

  • 關於責任
    因為有養貓的過程。我相信孩子們是相當有責任心的。
    那「洗碗」是他的「責任」嗎? 差別又是什麼?
    細思裏面的差別,關鍵在「選擇」。養貓是他們的選擇,孩子們也展現了責任感。那洗碗是他的選擇嗎?

  • 關於承諾
    如果回頭想想,假日洗碗這差事,怎麼會落到妹妹手上。這就要回到去年底,當我們發現姐姐已經是國中三年級,接下來要面對的是會考。我們希望他減少他例行的家務,讓他有更寬裕的時間可以使用。於是,我們就徵詢妹妹的意見。
    「姐姐國三要會考了。接下來的週末你可以幫忙洗碗嗎?」
    老婆帶著妹妹,用洗碗機洗了一次。發現,事情並不困難。妹妹也就答應了。
    這樣算是「承諾」嗎? 「承諾」就是「責任」嗎?

    最好是啦。
    最好你捫心自問,結婚的時候,你有沒有說:「我會好好照顧你。」結婚後,有沒有不時弄哭人家。
    那我最好就是不遵守承諾,沒有責任啦。

    (待續~)

2021年2月28日 星期日

好書分享:蘋果山丘上的貝絲

 


  • 跟風林怡辰書單
    會讀這本書,實在也是意外。過年前跟著林怡辰的書單,讀了「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」,實在太滿足。所以,馬上跟進他的下一本書,感覺像是童書,還是下手買來看。大概是跟當下心境不合,所以,過了好久,才真的把書拿起來看。

  • 習氣與預設想法
    我們很習慣,用預設的想法去判定事情。也因此,從書名到書皮,都錯把這本書當成了童書。看完之後,我覺得

    這是一本每個父母,都要好好拜讀的書。看著貝絲,從倍受喝護照顧的過程,不斷的去嘗試,不斷的去突破過去的習氣,變成一個勇敢而獨立,令人讚賞的孩子。這是每個父母,這輩子最重要的功課。很愀心,隨著作者平順的文筆,如同經歷了一次,放手孩子的過程。

    這也是一本有意突破中年危機的人,可以好好體會的書。我們確實很習慣當下的舒適圈,但是,貝絲一個九歲的小女孩,卻這麼直接而勇敢的去適應新的環境,最後,愛上新的環境;文中一段他怎麼想盡辦法,要帶茉莉回家的過程。那決心與想盡辦法的過程,卻是我們常常已失去的特質。走不出舒適圈,也就走不出中年危機呀~

  • 一種「反樸歸真」的衝動
    常常跟家人說:「我並不在乎,孩子考試的成績。」所以,當孩子真的拿了張不及格的成績回來,我是真的不在意。書裏一篇「比考試更重要的事」也做了一種詮釋。不過,孩子拿了很好的成績回家,我還是很開心。不過,我開心的是,「他很努力」,而不是成績。
    
    這故事的整個背景,是在19世紀的美國。呈現了一整個樸實的日子、認真的工作、充滿愛的生活。這一切,美好得令人懷疑,這一個多世紀,努力的讓科技進步,更複雜的延伸性商品,真的是我們應該一直追求下去的事嗎?

2021年2月25日 星期四

不滿意的服務:UBike

 

  • 被中止的UBike服務
    突然有一天,把悠遊卡片拿出來借UBike,竟然出現錯誤代碼”7”。不多想,再換一張卡,還是一樣。其實,不騎UBike,對我實在沒什麼影響。不過,小女也有相同的困擾,心一橫,就試著來處理了。

  • 廢廢的UBike APP
    很少用到UBike,也就沒安裝他的APP。為了解決問題,只好下載來試。
    這個APP,看來是找車用的。只好試試上面的AI客服,就按下去囉。

  • 廢廢的UBike AI客服
    直接被導向瀏覽器,AI客服已改自稱Ubike小管家。請我直接告訴他問題。於是,我打了一堆字,送出後,跳出”服務項目”。
    真的,不是互動式的網頁,就可以稱為AI好嗎?
    按了幾層的選項,最後,還是跳出了客服電話~ 

  • 無奈的客服
    客服接了電話。搞清楚我的狀況,要了我的登記電話,查出我有一張卡在2020年10月,扣款失敗,所以,登記在同電話的卡都被鎖住了。
    解決方式是,請我找出那張卡,拿到空的借車站,就可以把欠的錢還清。然後,再打電話,就可以請客服開通被鎖住的卡。
    客服很無奈,他說:「卡內的餘額不足時,還車還是會亮綠燈,表示還車成功。不過,不代表扣款是成功的。」
    其實,使用者更無奈。UBike還車,向來就是聽到UBike站的催促聲,”嗶嗶嗶”的大叫,要趕快亮出卡片,刷卡靜音。根本不知道有扣款失敗這種事吧?

  • 遇到偵探性格的人
    穿著短褲,到附近的UBike租賃站點,重設密碼,重新登入。一查才知道,我的電話號碼裏,註冊了4張卡片。2張,是手邊有在用的。另外2張,都是9122開頭,陌生的卡片。這2張,都在2020年10月,就沒再用過了,包含那張欠了錢的卡。
    再查手邊有在用的卡片,明明在12月,有借車的記錄。為什麼10月被鎖卡,12月還可以借車?
    於是,再打電話給客服。這次,等了5分鐘。遇到一個不同的客服人員。所以,故事就要從頭再說一次。
    待說到9122開頭的卡,網路上人家說,是學生卡的開頭。家裏兩個小孩的學生證,確實也是這個開頭。客服很明確的說,9122開頭的卡,不見得都是學生卡。
    好,我接受。於是,我再提出第二個疑問,「為什麼我10月欠錢,同一個門號的另一張卡,卻可以在12月借車?」
    客服說,「鎖卡這事,是從今年1/27號開始的。所以,你當然可以在12月借車。」
    「請問,那我能怎麼辦。我不可能找得到4個多月前就消失的卡片呀?」
    客服說:「你可以到UBike服務站,去繳清欠款。這樣就可以解鎖了。」

  • 資源的浪費與錯誤的決策
    知道扣款失敗,是欠了多少錢嗎? 65元。
    為了65元,我跟客服都花了很多時間在研究,為什麼會被鎖卡。這是資源的浪費。
    會造成這樣的問題,當然是有人做了一個決策:「有欠費的帳戶,所有的卡片都要被鎖。」偏偏,這個政策開始實施,一般人是不會知道的。讓使用者一頭霧水,要花很多客服的時間處理,這是錯誤的決策。
    因為終於搞懂的客戶,除了寫寫文表達不滿。當然,很可能就此不再使用這個服務。

  • 給使用者的建議
    當在UBike借車時,出現錯誤代碼「7」,給你的建議是:「直接找個UBike服務站,繳錢了事吧。」
    整個客服搞清楚來龍去脈,真的很花時間。

2021年2月16日 星期二

別了,家鄉的早餐店

 

(圖文不符,圖為,礁溪路邊的日本料理,料好實在,給人物超所值的感覺。)

  從5年前注意到這家早餐店,總是有意無意的去光顧。不過,之後應該不會再去了,因為,服務品質實在到了無法忍受的程度。

  5年前的過年期間,因為這是少數幾乎沒有休息的早餐店。所以,進去光顧了一下。他的早餐還不錯吃,生意算是還不錯。那年的除夕,在最顯眼的看板上,貼上一張手寫的公告:「因人手不足,請專心點餐,不要問太多問題。」看到店前的騎樓上貼著,「新年期間,照常營業」。看著老闆娘和2名員工,忙著工作。不過,到了初一,就只剩下老闆娘一個人,七手八腳的服務客人。從此,就變成了一人早餐店。

  一個人要扛一間早餐店,其實,很不可思議。尤其,他的品項並不少,漢堡、蛋餅、三明治、冷熱飲料都有,加上不同的口味至少有50個品項。這樣的一人早餐店,當下之所以會吸引我,正是因為自己在開發商品時,也是一人分飾多角。與其說看到一種同病相憐的感覺,不如說是看到一個提醒。

  服務品質的下降,常常在不知不覺之間發生。當下降到一個程度,顧客就會流失,而且,是毫無知會的流失。

  為了節省收銀的人力,老闆娘都跟客人說,錢直接放櫃台,找多少自己拿。可以想見的,櫃台上就有一堆雜七雜八的銅板。當下,我覺得最麻煩的,應該是金額不正確的問題。果不其然,今天等餐的過程,就聽到老闆娘跟一個結完帳的客人說:「啊~ 我少算了蛋餅的錢。」前面算帳不清不楚,後面再補錢,真的是超容易紛爭的。看到客人二話不說,再補上錢,真的讓自己懷疑,是他們太熟了,還是我台北待太久了,忘了台中人的敦厚。

  另一個常常聽到的,是老闆娘在教客人點餐。
  客人:「老闆我要蛋餅一份。」客人是在老闆娘手忙腳亂之中,插進的一句話。
  老闆娘:「你是要原味蛋餅嗎?」重複客戶的話,感覺是有專業。
  客人:「對~」
  老闆娘:「原味蛋餅,你要講原味蛋餅,不能只講蛋餅。不然,我可能會聽成其他的蛋餅。知道嗎? 下次要講原味蛋餅。」
  客人:「~!@#$%^&^%$#@!~」
  台中人,真的很敦厚,默默的聽完老闆娘的教誨。旅居台北的台中人,很想告訴老闆娘,這樣跟客人講話,應該不會有下一次吧!

  今天我點了一個漢堡和奶茶。點完,一邊划手機,等餐。
  不一會兒,只見顧著4個蛋餅和3分蘿蔔糕的老闆娘問:「弟弟,你點的是什麼奶茶?」
  我抬起頭,確認一下老闆娘是在跟我說話。「就……溫奶茶呀。」心裏OS: 你們家奶茶難道還有不同口味嗎?
  老闆娘:「底迪,等餐時不要滑手機,不然,你會沒聽到阿姨的問話喔!」
  我:「~!@#$%%%$#@!~」無言,不過,台北住久了,才沒在理他。繼續滑手機。還有,老闆娘,你的年紀跟我差不多啦。
  沒多久,老闆娘:「底迪,你生菜都吃嗎?」
  我頭不抬的:「是。」

  拿完早餐,當下決定,不再來這裏光顧了。這附近的早餐店,少說也有個5家,這家真的沒有好吃到一定要選他。

  「忙」不是問題。「忙中有序」的早餐店,會讓人有一種,「老闆很懂安排」的感覺。不過,這個老闆已經在「手忙腳亂」之中,希望透過客戶的配合,來降低他工作的負擔。飲料自己拿、錢自己找。除了服務品質的下降,再一層的思考是:「為什麼他請不到幫手? 是老闆難服侍,還是,成本考量?」如果是成本考量,除了人力成本,還會不會有其他的成本被犧牲了? 想到這裏,真正讓自己不敢再到這家早餐店的原因,其實,是失去對產品的信任。

  別了,家鄉的早餐店。要贏得客戶的青睞,產品、服務和感受,都很重要。客戶一失去,就很難再回頭了。


2021年1月11日 星期一

好書分享「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 」


  • 緣起
    那天看到林怡辰的2021年開春第一本書,「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」,馬上就跟進,下單買了電子書。

  • 起念
    因為看過「薩提爾的對話練習」,對於冰山理論,有點了解。看到這書名,其實,自己的第一個反應是,「會是一本蹭薩提爾的書嗎?」我是個很龜毛的人,對於透過蹭名人/名著,來提高可見度這事,並不是很喜歡。看了作者老公許榮哲,幫他寫推薦序,其實,觀感並不特別好。優秀的作家/老師,夫婦間通常是一主一輔,有優秀的作家,老公默默幫他拍照;有優秀老師,老婆默默幫他擦屁股,做好平衡的角色。最近看的電影,「太陽之家」,超推。木工師傅很令人敬佩,木工師母更令人敬佩。印象中不記得有哪對夫妻,都是優秀的作家。至於,許榮哲的兩本故事課的書,我都看過了。這一推理,想必是老婆來蹭老公的名氣寫書來著。

  • 轉念
    這書可是一開,就很難收手呀。越看越覺得,這書很值得。更勝許榮哲的書。
    是說,林怡辰老師會在2021年開年就推,想必就是好書保證了。

  • 推薦的理由    
    首先,這是一本架構很整齊的書,分成四大部,情緒前、情緒中、日常養成跟一個長長的實戰例。大的架構清楚,邊讀就會一邊回去看目錄,知道走到那一部份。對我這種看了後半就忘了前半的人來說,超有幫助。讓我在見樹和見林之見,不停的來回。讀完時,還意猶末盡。

    其次,為了讓讀者,更容易記住關鍵,作者用心創造了記憶的關鍵字(金句),「聽核心」、「陪跑界諧星」、「養成對戒」、「一鏡多橋」。金句多了,還是記不住的。不過,就會發現幾個重要金句,會自然的冒出來。

    最後,也是個人最肯定的是,一整本書裏的例子,都是他和孩子、老公,發生的事。每個例子,都會迫使我思考,這樣的狀況,一般我會怎麼處理? 他的方法,我做得到嗎? 

  引一段他形容孩子像「白貓」的段落,
"
  二女兒川川升上小一時,某日放學回家後,本該是寫作業的時間,川川卻一直無法專注,東摸西扯分心極了。我提醒她注意時間,數次之後仍無法警覺。一小時過去了,她只寫了一個字。
    沒多久,姐姐三三走出書房,來到我面前說,他的功課寫完了。我習慣性的欣賞三三:「你很認真,我很欣賞你,這麼快就完成作業,可見你的專注。」
    這句話,有一半是說給三三聽,一半自然是說給川川聽的。沒想到川川不但沒反應,還淡淡回嘴:「哼,我知道你是說給我聽的,但我一點都不嫉妒,也不羨慕。」
    我看著川川,如同看著白貓,嘴角不由自主上揚,最後朗聲大笑,大大的稱讚川川的幽默與氣度,欣賞川川的應對姿態。
“~ 引自本書第二部45頁

  其實,我們家老二也有這樣的狀況。喜歡東摸西摸,時光飛逝,才發現事情沒做完。他要敢這樣回答我,我的回應應該是:「TMD(心中默語),你是忘記令北鞋穿幾號就是了,欠K呀?」